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作家翻譯資料庫簡介
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作家的寫作傾向,被視為深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事實上,他們接觸以至譯介的外國文學和評論遠超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範疇,可說是時代、地域、語言、文化各方面的真正「越界者」。他們的翻譯著作數量龐大,為文學創作和翻譯、文學文化的迻譯和接受、中外文學關係、文藝思潮流播、比較文學、翻譯研究等各個研究領域提供豐富的研究素材。
本資料庫統合整理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代表作家戴望舒(1905-1950)、施蟄存(1905-2003)、葉靈鳳(1905-1975)、徐霞村(1907-1986)、劉吶鷗(1905-1940)等人的翻譯,資料涵蓋從二十年代開始至今翻譯著作初刊及重刊的出版資料,當中包括38國家接近400位作者的作品,分別於160多種報刊、雜誌、選集刊載,牽涉的資料數量超越2800條目。本資料庫的整理和設計特點如下:
- 一、鑑於長久以來中國翻譯者對外國作家名字的音譯方法並不統一,本資料庫著力考證翻譯作品原著作者的姓名以及翻譯著作的原名,俾便研究者充份掌握翻譯的原始來源。
- 二、本資料庫處理各項翻譯的出版資料(如刊載報刊或雜誌名稱、出版年份期數、頁碼等),均據文章原載報刊、雜誌、選集重新校對及補充,並對現存的現代派作家著譯年表資料加以修訂。如有懷疑之處,即於「備註」說明。
- 三、本資料庫分從譯者、文類(詩、文、小說、戲劇、書信、日記等)、原著所屬國家三個層次顯示翻譯資料。每頁顯示資料均設「頁內搜尋」功能,並能據原著作家、發表日期按序排列資料。
- 四、本資料庫特設多功能檢索系統,以期綜合分析現代派五位代表作家的翻譯情況。例如按發表時間、地域、文類,整理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現代派作家在滬、港兩地發表翻譯小說的情況;又如按原著作者整理現代派作家翻譯法國左翼作家瓦揚—古久利(Paul Vaillant-Couturier, 1892-1937)、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紀德(André Gide, 1869-1951)、巴比塞(Henri Barbusse, 1873-1935)、阿拉貢(Louis Aragon, 1897-1982)、馬爾羅(André Malraux, 1901-1976)等著作的具體情況。
本資料庫之建立為香港中文大學鄺可怡教授和法國巴黎第三大學張寅德教授合作主持、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資助計劃成果之一(計劃編號447411),特此鳴謝香港研究資助局對研究計劃「戴望舒在港時期的寫作與翻譯,1938-1949」的支持,俾使計劃得以順利完成。
2014年1月